m6A是一種新興的mRNA修飾調節因子,在腫瘤發生中發揮著新的作用。盡管m6A修飾在病理和生理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功能意義,但其在胰腺導管癌(PDAC)中的作用仍不明確。在這里,我們發現FTO表達與PDAC患者的不良預后相關,并且抑制FTO表達抑制細胞增殖。此外,FTO直接靶向PDGFC,并以m6A-YTHDF2依賴的方式穩定其mRNA表達。PDGFC上調導致Akt信號通路重新激活,促進細胞生長。總之,我們的研究表明,FTO下調導致PDGFC 3?UTR中m6A修飾增加,然后以m6A-YTHDF2依賴性方式調節其轉錄水平的降解,突出了PDAC治療和預后預測的潛在治療靶點。本文于2022年4月發表于“Oncogene”(IF=9.867)上。
技術路線
結果
1)FTO在PDAC中高表達,與不良預后相關
為了解釋m6A在PDAC中的關鍵作用,我們通過m6A比色分析檢測了10例新鮮人胰腺腫瘤組織及其相應正常組織中m6A的整體水平。初步觀察發現,與相應的正常組織相比,PDAC組織中整體m6A豐度顯著降低(圖1A)。然后,為了評估PDAC中主要m6A修飾酶的表達譜,我們分析了TCGA、GTEx、GSE15471和GSE62452的臨床數據集,發現PDAC組織中FTO mRNA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正常組織(圖1B)。此外,我們驗證了復旦大學上海癌癥中心(FUSCC)隊列中的生物信息學數據。對含有209名患者樣本的組織微陣列(TMA)進行免疫組織化學(IHC)染色(圖1C)。根據IHC評分,與正常組織相比,FTO在腫瘤組織中的表達水平更高(圖1D)。Kaplan–Meier生存曲線顯示,FTO高表達與PDAC患者預后不良相關(圖1E)。最后,我們發現,與人胰腺導管上皮(HPDE)細胞相比,多個PDAC細胞系中FTO蛋白表達上調(圖1F)。
2)沉默FTO抑制PDAC腫瘤生長
為了研究FTO在PDAC中的作用,用shFTO-a和shFTO-B轉染PANC-1和MiaPaCa-2細胞。FTO敲除效應在mRNA和蛋白質表達水平均得到驗證(圖2A,B)。FTO敲除導致m6A水平增加(圖2C)。FTO敲除顯著降低PDAC細胞增殖(圖2D),并降低集落形成效率(圖2E)。同樣,EdU染色分析表明,FTO敲除大大降低了EdU陽性細胞的百分比(圖2F)。接下來,我們植入了一個皮下胰腺異種移植瘤,以進一步確定FTO在體內的致癌作用。將具有穩定FTO敲除(shFTO-B)的MiaPaCa-2細胞皮下注射到4周齡雌性BALB/c裸鼠體內(圖3A)。與體外觀察結果一致,FTO沉默組的腫瘤生長大小和重量明顯低于對照組(圖3B,C)。隨后使用抗FTO抗體和增殖標記物Ki-67進行IHC染色,結果表明FTO敲除顯著降低了shFTO組的Ki-67染色(圖3D,E)。因此,FTO在促進PDAC腫瘤生長中起著關鍵作用。
3)通過m6A-Seq識別FTO下游靶點
為了確定PDAC中的FTO下游靶點,我們進行了甲基化RNA免疫沉淀測序(MeRIP-seq)。主成分分析(PCA)顯示,每個樣本有3個重復聚類在一起,表明兩組之間重現性良好(圖4A)。在對照和FTO敲除細胞中,GGAC基序在m6A中高度富集(圖4B)。根據m6A-seq的結果,我們進一步發現m6A峰主要富集在相鄰的編碼序列(CDS)和3’UTR(圖4C)。我們進一步研究了MeRIP-seq表達數據,并探索了m6A和RNA水平均發生顯著變化的峰值比例。事實上,在兩組中檢測到292個具有高甲基化m6A峰值以及mRNA表達降低的基因(圖4D)。在這些差異表達基因(DEG)中,電壓門控離子通道活性、信號轉導和質膜是GO富集分析中最豐富的條目(圖4E)。KEGG富集分析表明,PDAC中PI3K/Akt通路與FTO依賴轉錄相關(圖4F)。為了驗證這一發現,我們檢測了Akt、P-Akt和P-GSK3β的表達(圖4G)。FTO敲除顯著降低了PANC-1和MiaPaCa-2細胞中這些基因的磷酸化水平。在MiaPaCa-2和PANC-1細胞中,scramble和FTO基因敲除組的PDGFC表達差異最大。最重要和有趣的是,在FTO敲低組中,一些下調的轉錄本表現出高甲基化的m6A修飾,包括PDGFC。我們關注PDGFC m6A峰,并發現其mRNA的3?UTR周圍的富集在FTO敲除后增加(圖4H)。因此,PDGFC被選為FTO介導的m6A 修飾的候選靶點。
4)FTO缺失以m6A-YTHDF2依賴的方式下調PDGFC mRNA水平
MiaPaCa-2和PANC-1細胞中的FTO敲除降低了PDGFC mRNA和蛋白質水平(圖5A,B)。通過qRT-PCR(圖5C),在異種移植物中也證實了類似的趨勢。此外,與IgG RIP組相比,FTO敲除顯著促進PDGFC mRNA中的m6A水平(圖5D)。與對照細胞相比,FTO敲除細胞的熒光素酶活性顯著降低。PDGFC-MUT2幾乎消除了這種誘導,表明PDGFC表達的調節受FTO相關m6A修飾的控制(圖5F)。由于YTHDF2作為主要m6A讀取器的特異性,我們假設YTHDF2在PDGFC中的RNA識別和相互作用水平發揮作用。通過評估TCGA和GEO數據庫,我們發現與正常組織相比,PDAC組織中的YTHDF2上調。事實上,通過RNA免疫沉淀(RIP)分析評估,YTHDF2與PDGFC有強烈的相互作用。當FTO被敲除時,PDGFC轉錄本中的YTHDF2富集顯著減少(圖5G)。此外,我們在FTO減少的MiaPaCa-2細胞中敲除了YTHDF2,并觀察到胰腺細胞中PDGFC表達的部分恢復(圖5H,I)。在FTO敲除條件下,YTHDF2敲除也消除了PDGFC mRNA減少的穩定性(圖5J)。因此,我們的數據表明FTO以m6A-YTHDF2依賴的方式調節甲基化PDGFC mRNA水平。
5)PDGFC是一種促癌因子,與PDAC患者的FTO表達呈正相關
TCGA數據分析表明,PDGFC水平與PDAC患者的OS呈負相關,PDGFC和FTO水平之間呈顯著正相關(圖6A,B)。值得注意的是,較高的PDGFC水平與較差的OS顯著相關(圖6C),并與FTO表達呈正相關(圖6D)。此外,利用在TMAs上進行的IHC染色,我們進一步對PDGFC進行存活分析,并驗證其在腫瘤和相鄰正常組織之間的表達差異(圖6F,H)。此外,如圖6G所示,我們還生成了一個包含PDGFC和FTO的新IHC面板來預測PDAC的預后。Kaplan–Meier生存分析表明,兩種標記物高表達的患者OS最短。
6)FTO介導的PDGFC激活與PDAC的腫瘤發生有關
為了確定PDGFC是否介導FTO在PDAC生長和進展中的作用,我們首先基于PDGFC的內源性表達將編碼人PDGFC插入物的慢病毒載體轉染到細胞中。我們發現PDGFC的過表達特別增加了PDAC細胞活力和集落形成,但也消除了FTO敲除條件下的下降(圖7A-C)。接著,我們評估了胰腺癌細胞中Akt/GSK3β磷酸化、c-Myc和Cyclin D1的表達。FTO敲除降低了這些基因的表達,而PDGFC過表達挽救了這種趨勢(圖7D)。此外,為了進一步證實我們的假設,我們檢測了Akt抑制劑(MK2206)是否可以消除PDGFC過表達細胞中這些基因的表達。在PDGFC過表達的細胞中,Akt/GSK3β磷酸化水平以及c-Myc和Cyclin D1表達上調,而在MK2206處理的細胞中,這些水平降低(圖7E)。
7)FTO誘導PDGFC自分泌活性并與PDAC細胞增殖相關
我們在FTO穩定的敲除細胞中過表達PDGFC,并使用ELISA檢測PDAC細胞分泌PDGFC的內源性水平(圖8A)。正如預期的那樣,穩定敲除FTO后PDAC細胞釋放的PDGFC減少,過表達后PDGFC恢復。FB23-2是一種直接與FTO結合并選擇性抑制FTO m6A去甲基酶活性的抑制劑,它確實抑制PDAC細胞中PDGFC的分泌(圖8B)。CCK-8分析表明,CFPAC-1和MiaPaCa2細胞中FTO的過表達增強了細胞的增殖和活力,而FTO的過表達與PDGFR抑制劑的結合顯示出更強的抑制作用(圖8C,D)。此外,對在DMEM(全培養基)中培養的FTO scramble和敲除細胞進行CCK8分析,無論是否用重組人PDGFC(10 ng /ml)處理,也證明了外源性PDGFC的刺激增殖活性(圖8E)。為了進一步闡明PDGFC誘導的信號通路,我們用重組人PDGFC(10 ng/ml)處理MiaPaCa-2細胞。值得注意的是,48小時的重組人PDGFC預處理可在scramble和FTO敲除條件下誘導Akt/GSK3β激活的磷酸化水平(圖8F)。總之,這些結果表明,自分泌內源性和外源性重組人PDGFC可促進PDAC細胞的生長,其部分由Akt/GSK3β信號驅動。
結論:我們的研究揭示了胰腺癌中m6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是由FTO的失調引起的。FTO和PDGFC的聯合可作為預后工具和治療反應標志物。FTO/PDGFC/PDGFR治療靶點的潛力可用于開發有效治療PDAC的治療方案。這些發現為m6A修飾調控PDAC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。
參考文獻:
Tan Z, Shi S, Xu J, Liu X, Lei Y, Zhang B, Hua J, Meng Q, Wang W, Yu X, Liang C. RNA N6-methyladenosine demethylase FTO promotes pancreatic cancer progression by inducing the autocrine activity of PDGFC in an m6A-YTHDF2-dependent manner. Oncogene. 2022 May;41(20):2860-2872. doi: 10.1038/s41388-022-02306-w.